学习、关注与保护“留守妇女艺术创作
发布时间 : 2021-10-13 浏览次数 : 25784

继2014年底由湖南省文联主办、湖南省女画家协会承办的“探源母亲河—湖南女艺术家陕北写生釆风活动”成功举办之后,从2016年2月15号开始到22号农历猴年正月十五,由中国女画家协会、陕西省妇联、陕西省文联、湖南省文联会、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共同举办的“艺术呼唤公益,保卫母亲河——关注留守妇女艺术创作帮扶行动” 在西安圆满落下帷幕。在过去的8天活动行程中,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陕西省美协副主席宋亚平、湖南省女画家协会主席谢丽芳,及来自北京、陕西、湖南及上海、山东、新疆的30余位女画家们与中国美协领导、媒体宣传记者共40余人,目不暇接、马不停蹄地沿着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的陕北黄土高原进行艺术考察和创作采风,探访散落其间的民间美术及其创作者,那些既是母亲,又是民间艺术家的贫困留守妇女们以资助和帮扶。在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给她们带去社会各界关爱与温暖的同时,增加她们对生活的信心,鼓励她们将的民间美术传承下去,并从中认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保护母亲河既是对散落在母亲河流域的民间艺人的保护,也是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此次公益活动,有望唤起人们对黄土地上留守妇女的关注与关爱,对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视与保护,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女艺术家们的绵薄之力。

640.webp.jpg

“艺术呼唤公益 保卫母亲河”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致辞

我们沿着黄河干道奔走于黄土漫漫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途经白水、澄城、宜川、延川、铜川、旬邑、陇县、及凤翔县等地,拜祭中华文化之祖仓颉庙与墓,访源探幽古尧头窑遗址,走进刘家洼村走访慰问农民画、面花、剪纸、刺绣等民间艺人,参观考察澄城县民俗博物馆。其馆藏的拴马桩、皮影、及砖雕、面花、黑陶、刺绣等民俗藏品或厚璞精致,或粗犷豪放,生动传神,实用而不失巧思,令人感叹。途经黄河壶口瀑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壶口瀑布更是象征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大家慕名驻足进行采风写生——往日飞瀑高悬处,挂满冰凌,不少河段成为天然冰桥,形成群龙掀浪与冰挂冰垛共存奇观,却依然动人心魄、气势憾人。

640.webp (1).jpg


澄县老馆长吴来宝带我们走进刘家洼村探访民间艺术家

在延川县的文安驿古镇,白天大家前往梁家河村参观学习,习总书记曾在这里知青下乡插队7年并担任过该村的支部书记。梁家河山水依旧,人们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走进村口,正赶上乡亲们过大年闹新春,村民们彩衣靓衫、装扮齐整地扭起秧歌、转着花伞,骑旱驴、划彩船,唢呐激越、锣鼓喧天。我们不禁被这番热闹景象和欢乐气氛所感染,手中的相机与画笔早已记录不下这份红火与燃烧的激情,大家纷纷投入其中,扭起了秧歌、舞起了花伞,与村民一起手舞足蹈、喜笑颜开地体验黄土高原的人情风物,切身感受着独特的陕北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的魅力。夜色降临,女画家们拈笔铺纸,用心创作来答谢老区人民的盛情,现场作画相赠以支持地方文化艺术发展,表达对老区人民的一份深情厚谊。

        在延川县的第二天,在延川县文联主席,也是县美协主席刘宏祥先生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黄土高原腹地古朴宁静的土岗乡小程村与碾盘村,走访慰问郝桂英、贺彩虹、马思英等留守妇女,采访调研陕北民间剪纸等民间艺术及其创作者和村落留守妇女的现状,写生考察浓缩了黄土地别样风情的陕北原生态窑洞民俗博物馆,并慕名前往景致壮观而亮丽、弯道弧度320度以上、形似太极图的黄河湾的乾坤湾进行采风写生,收集不少创作素材。万古黄河静流,纷扰的尘寰远去,喧嚣的声音荡尽,春寒料峭的黄土高原峰峦迢递,时空静寂。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一道道厚厚的屏障,遮挡着生命的光亮,大家不禁感怀,如何保护传承民间艺术,任重而道远。

        在碾畔村,人口流散严重,曾经的热闹繁盛早已不再,留守在空落凋敝的村落里的只有60至70人之间,且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而在小程村,外面的世界离这些善良淳朴的留守妇女很远,平淡清苦的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了她们剪纸创作的源泉。女人们边剪边唱,一双双饱经风霜的手,伴着一曲曲特色浓郁的陕北小调,把她们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邻里亲情都剪进一幅幅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花花里,贴满自家的窗子、墙上、门头,寄寓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从延川驱车去往旬邑县的500多公里的长途旅程中,我们在枣园稍作停留,匆匆瞻仰浏览革命伟人在往昔峥嵘岁月的光辉历史遗存。下午路经铜川县耀州窑陶瓷博物馆,一饱眼福欣赏了馆藏耀州窑陶瓷精品,在馆长的认真讲解中大略了解耀州窑的辉煌坎坷的历史及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大家兴致勃勃徜徉在耀州窑博物馆内,面对历代陶瓷精品感叹不已、流连忘返,连午饭也没顾上吃,直到下午五点才在铜川县城吃了北方特色食物面条、饺子驱走饥寒。稍作修整后我们继续前行,直到晚上8点钟才顺利抵达目的地。

在旬邑县,大家一早就去了旬邑县文化馆观摩学习库淑兰剪纸艺术作品。自封为“剪花娘子”的库淑兰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面对库淑兰留下的满墙琳琅满目的彩贴剪纸作品,那份黄土地蕴育出的久远的神秘、诙谐、美好、率性、悲苦、无奈等情愫,依然直击心灵。之后一行人在文为群馆长的陪同下,驱车十多公里前往库淑兰故里赤道乡富村村,凭吊缅怀这位一生悲苦而快乐的乡野传奇女子,并走访看望慰问库淑兰传人孙慧娥,了解其生活现状,通过面对面采访交流,调研村落民间美术生存现状,考察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境况。

剪刀是生活工具,同样也是文化与文明的工具,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女人们,用敏感、诙谐、嬉笑、打趣的方式来重塑心境,稀释尘世的艰辛,用坚韧、执著、自由的心灵去排解生活的苦难,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此次公益活动让我们了解了如孙惠娥、马思英们这些剪纸背后乡村留守妇女的故事,也认知了我们自身。这些留守妇女通过剪纸,以其内心感受与自身经验,表达着对生命真实价值的追寻。面对这一幅幅灵动鲜活的民间剪纸作品,我们分明感到,民间艺术与悲剧无缘。这些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只有将寂寞坐断,才为剪纸赋予了喧闹的色彩;把悲伤过尽,花花才有了欢快的容颜;只有把苦涩尝遍,看着剪刀下繁复美丽的花儿,她们心头才有自然的回甘。这些,也让我们找寻到通向艺术殿堂那扇并不遥远的门,或许,生活的苦难太多,所以需要以艺术的虚构来补偿对欢乐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无论命运如何多舛,也不需要在艺术中再现那些在生活中已经饱尝的痛苦,而是用艺术来抚慰现实生活给人们造成的严重创伤,来补充生活的力量,鼓舞继续奋斗的勇气。只要动情用心去发现去表达,依然能找到生活的情趣,这是对生活的尊重,让我们重拾那些逐渐被遗忘的情怀与快乐。